①外阴炎症状:外阴皮肤瘙痒、烧灼感和疼痛,在活动、性交和排尿后加重。有些患者小阴唇内侧肿胀、充血、糜烂和成片湿疹。
a.急性期红肿、充血、有抓痕。
b.慢性炎症、痛痒、外阴发生开裂、苔藓化。
②外阴炎分型:非特异性、霉菌性、婴幼儿性、前庭大腺炎、急性外阴溃疡、性病等。
a.非特异性:生活中理化因素刺激,不注意卫生,身体虚弱导致细菌入侵,或穿不透气紧身的衣服刺激外阴所致。
b.其他类型:个人抵抗能力差,育龄妇女。
③病因:分泌物刺激、其他因素刺激,混合感染等。
a.阴道分泌物刺激(阴道分泌物增多流至外阴刺激、月经或月经垫、内裤等的刺激);
b.其它刺激因素:糖尿病人的尿液,尿瘘患者长期受尿液的侵渍,肠癌患者有时受粪便的刺激,肠道绕虫);
c.混合感染:常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
④鉴别诊断:症状体征易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相似,所以治疗前一定要检查确诊,不同疾病治疗方案完全不同。
⑤检查内容:面诊和阴道分泌物,阴道酸碱性和药敏试验等检查。
a.面诊:通过妇科专家临床经验判断,外阴的皮肤是否光滑,颜色是否正常,有没有溃疡、皮炎、赘生物及色素减退等现象。
b.分泌物检查:确诊感染类型和药敏,进行用药选择。
⑥危害:一般外阴炎如不及时治疗,会诱发前庭大腺炎、外因溃疡、性病等。
⑦预防:平时做好自我检查和积极治疗后保健。
a.自查:观察阴道分泌物(白带和经血的颜色、清浊、稀稠),闻分泌物是否有异味(腥臭味、腐臭味或特殊的气味);
b.正常的白带:是清白颜色的稀薄液体,正常经血是鲜红色或浅红色,有人还会有少许血块;气味是清淡的腥味、汗酸味或无味。
c.愈后保健: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穿易透气和宽松衣服,不用刺激性如肥皂等碱性清洗外阴,合理使用抗菌素,以免破坏阴道酸碱平衡。
⑧治疗:药物和物理等治疗,加强体质锻炼。
a.药物:复方洗剂清洗外阴,调节阴道酸碱平衡,必要时合理利用抗生素;
b.物理:微波、红光、紫外线等仪器进行局部治疗。
注:正常情况下,阴道分泌物呈酸性(宫颈管内粘液则呈碱性),因而能抑制致病菌的活动、繁殖和上行,炎症一般不易出现。
⑨注意事项:平时生活方面,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当吃些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仁、苦菊和猕猴桃等)。
⑩忌:食辛辣刺激性,温热性,肥腻食物(如辣椒、葱蒜、小麻椒,荔枝桂圆属于温热性,会加重瘙痒)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