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公子财经
原创出品
近日,“AI四小龙”之一的依图科技中止了创板上市。而在此前,同为“AI四小龙”的旷世科技撤回了港股上市,优必选IPO进程一再推迟,云知声、京东数科、禾赛科技等相继撤回招股书。
曾经大火的AI独角兽和明星企业上市之路并不顺畅,AI领域多年积累的泡沫开始吹破。
融资难题出现
年3月,谷歌AlphaGO与拥有14个世界冠军的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开展了一场对决。最终,在这场吸引全球目光的围棋大战中,AlphaGO以4:1战胜了李世石。
这场比赛让人工智能成为街头巷议热点。而此时,人工智能行业也已如火如荼的发展,并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对象。
年,“AI四小龙”之一的旷世科技成立。随后依图科技、商汤和云从科技也先后成立,到年“AI四小龙”正式聚齐,中国也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热潮。
特别是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AI正式认定为国家战略。BAT三巨头也加速AI领域布局,很早就在AI领域布局的百度提出了“AllinAI”,腾讯也宣布“AIinall”,阿里巴巴则创办了达摩院。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但泡沫也逐步显现。CVSource数据显示,人工智能领域全年融资额年达到亿元,是年的22.53倍。到年更是达到历史新高亿元人民币。此时,就有行业大佬呼吁行业冷静发展。年,李开复曾表示,人工智能创业有泡沫,未来12个月,可能会有一批人工智能公司钱花完了,会倒闭。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也说过,年将有一大批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倒闭。
随着年“资本寒冬”的到来,人工智能领域的融资数量急速下滑,开始出现泡沫吹破的风险。企名片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融资交易笔数,共计完成笔,年只完成了笔,同比下滑29%。
即使是作为行业独角兽的“AI四小龙”,融资也不再如过往那般容易。
作为“AI四小龙”之首,有着“融资机器”之称的商汤科技,是中国融资最多的人工智能公司。自成立至今已经完成了10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过30亿美元。然而从年10月后,没有获得新的融资。
IPO之路不顺畅
年7月,借着科创板的东风,国内人工智能AI芯片研发寒武纪登陆科创板。
寒武纪上市后,股价一度飙升到元/股,市值也突破千亿大关。如今总市值只有.0亿。
在股价回落同时,寒武纪的利润依旧亏损。年,寒武纪归母净利润亏损4.36亿元,同比减少63.04%。虽然亏损在逐步缩减,但是短期想要盈利依旧很难。
盈利难是整个AI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所以在融资越来越难,泡沫即将吹破之际,以“AI四小龙”为代表的AI企业纷纷开始冲击IPO。然而他们的上市之路,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
早在年8月,旷视科技就申请在港交所上市。然而当年10月,旷视科技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名单”。到去年2月,旷视科技IPO申请已经处于失效状态。
今年旷视科技开始转战科创板,3月12日旷视科技科创板上市获受理。
但对比旷视科技在港股和A股的招股书,发现其中数据却存在差异。年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全年营收,此前港股招股书披露数据为10.57亿元,占总收入的74.1%;而A股招股书数据5.43亿元,占比63.56%。
在A股IPO审核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旷视科技能够顺利在科创板上市,将是未知数。
而在旷视科技申请A股上市之前,云从科技已经完成了首轮问询,云知声、京东数科、禾赛科技等纷纷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依图科技也中止了发行上市审核,上市计划暂时“搁浅”。智能机器人企业优必选IPO进程一再推迟。
AI企业的IPO之路并不顺畅,但他们不得不为之。毕竟在泡沫即将吹破之际,谁能抢先IPO成功,就能为后续的发展多增添一份保障。
资本不是万能解药
“资本寒冬”只是AI行业如今所面临问题的表象,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一是在AI领域,资本不是万能的。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从团购、出行到共享单车,资本在其中发挥的力量可以说是无穷的。资本的涌入,疯狂补贴,通过烧钱的方式,给竞争对手降维打击。最后一个个竞争对手被淘汰出局,剩者为王。美团、滴滴等都是在这波资本狂潮中崛起。
然而,这套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屡试不爽的打发,在AI领域却开始失灵了。在“AI四小龙”中,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累计融资分别大30亿美元、13.5亿美金、20亿人民币、30亿人民币。
但从年到年上半年,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分别累计亏损超亿元、72.68亿元、22.81亿元。
资本加持下的巨额亏损并没有实现对对手的降维打击,反而都面临着AI泡沫破裂之后,可能带来的危机。
二是技术与应用之间的差距。虽然这几年AI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横亘在技术与落地应用之间还有一道很长的沟。
人工智能技术只是辅助手段,并不是决胜力。每个行业的应用场景都不一样,通用的技术并不能满足每个具体应用场景的需求。
同时研发人员对于场景和行业不了解,导致技术指标可能很先进,却与客户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落地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所以,商汤、旷视、云从、依图虽占据着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60%以上市场份额。但其营收远不及细分领域的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企业。
三是商业化难题导致造血能力不足。除了技术与应用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AI企业难以商业化。还有一个原因是AI技术成本过高,也直接影响了AI技术的落地,造成商业化难题。
此外,不像BAT等巨头不仅有具体的场景,还有大量的数据。纯AI类企业缺乏场景和数据,而这也是影响他们商业化能力的关键。
如今AI泡沫即将破裂,资本作为“解药”在AI领域也已经失效。但对于整个AI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其实是好事。
靠资本催熟,会带来很多“后遗症”。单纯的技术领先只是“花瓶”,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帮助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而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推动技术的商业化。商业化的成功,不仅说明技术得到了应用,能够解决问题。而且也能够给企业带来正向的现金流,实现自我造血,为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不妨冷静的看待AI泡沫破裂。毕竟危中有机,危机才能激发斗志。让AI企业在抬头看天的同时,也能脚踏实地。唯有如此,AI行业才能走出“海市蜃楼”,真正迎来一片广袤的天地。
往期精彩文章:原创不易,欢迎点击“在看”投稿及转载请添加————文章系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