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语境下,“MIS”指“微切口”手术。在汉语语境下,“微创手术”指“微创伤”手术。两者的含义并不对等,不可混淆。
针对“微创手术”的含义对研究生、轮科医生、访问医生及部分同行做过小小调研,毫无意外,基本的理解都是“微创伤手术”。对“微创手术”的本义未作反思之前,我也是这么理解的。
对患友和家属的小范围调研,他们的理解是“小切口、低风险手术”。
患友和家属对“微创手术”的理解缘自于医疗行业对“微创手术”的科普和移动互联的传播。医疗行业通常这样介绍“微创手术”:
截屏自“百度百科”。在这个介绍中,“微创手术无须开刀,只需在病人身上开1–3个0.5–1厘米个小孔,病人不留疤痕、无疼痛感、只需3–5天便可完成检查、治疗、康复全过程。”“住院时间短,……,3–5天出院,一周后基本恢复,费用相对降低。”的潜台词是安全、有效、舒适、便捷、便宜。再归纳一下,就是切口小,效果好,风险低。这就是“微创手术”在非医学人群中的理解。这些理解有没有问题?时至今日,“微创手术”广泛开展,其外延不断拓展。现在开展的“微创手术”有:1,大体腔腔镜(腹腔镜、胸腔镜);2,经皮穿刺进入器官腔腔镜(如经皮肾镜、经皮膀胱镜、关节镜、心包镜、阴囊镜、脑室镜、鼻窦镜);3,(经皮扩张建立)筋膜间腔隙腔镜(如泌尿外科后腹腔镜,纵膈镜、椎间盘镜、甲状腺甲状旁腺镜、乳腺镜);4,经人体自然通道进入器官腔的腔内镜(尿道膀胱镜、输尿管肾盂镜、输精管精囊镜、阴道镜、宫腔镜、胃镜、小肠镜、肠镜、咽喉镜、气管和支气管镜);5,一些组合形式的腔镜(NOTES、taTME);6,血管镜、经血管介入、经皮介入;7,以及可能会归入“微创手术”的非接触治疗。广泛的临床实践,使医务人员在充分挖掘使用“微创手术”的优势的同时,也更全面地认识了“微创手术”的局限性。“微创手术”的实施有两个基本前提:1,需要建立、维持、清洁相应的手术空间。2,要获取直接的观察和操作角度。病灶不大、层面清晰的标准病例是”微创手术“的良好适应证。最典型的病种是小的肾上腺瘤。肾上腺位置深在,开放手术需要一个较大的切口才能到达并显露病灶,但病灶的处理步骤不多、手术范围不广,属于“大切口、小手术”。对这些“大切口、小手术”病例实施“微创手术”,就有机会避免大的切口,又能取得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甚至更好的手术效果,总体创伤也会下降,疼痛减轻,恢复也会更快。一些深在器官,比如前列腺,也因为腹腔镜能提供更好的视角,反而比开放手术视野更清晰。达芬奇又额外提供了3D视野和更多的操作维度,使深在术野的操作也更加方便。为了维护手术空间,腔镜手术则需要建立一定压力的气腔(胸腔镜因为有胸廓支撑及肺的天然塌陷,不需要通过机器维持气腔)。维持在一定压力的气腔(成人12–15mmHg,小儿8–10mmHg)很少给患者带来风险。但是,腔镜手术时术者双手隔着体壁利用器械在气腔内操作,当有出血等紧急情况时,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持续性、可靠性不好传统开放手术,从而增加出血风险。当病灶或靶器官与血管或邻近脏器粘连严重,出血或邻近脏器受伤的风险也会增加。对于需要缝合打结等操作时,在学习曲线期内,操作质量也不能预见和重复。经皮穿刺或经自然通道进入器官腔的腔内镜手术也需要通过灌注一定压力的灌注液进入器官腔来维持器官腔空间以实施腔内镜手术。进入对于泌尿系的腔内镜手术,当存在泌尿系感染时,灌注液的压力可能促进细菌和毒素入血,从而增加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以及进一步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和DIC的风险。腔内镜手术同样有继发出血需要介入栓塞或开放手术止血的风险。可见,“微创手术”并不是“微创伤手术”,更不是“低风险手术”。当病灶巨大时,外科医生很难获取足够的手术空间和理想的操作角度。对这类患者勉强实施“微创手术”,尽管体壁切口创伤减少,因为空间太小、显露困难和操作角度不佳,术区可能出现更大的甚至不可控的出血、损伤和肿瘤破裂,从而增加手术的总体创伤(对这部分病例,开放手术的总体创伤可能更少)。所以,我们并没有必要“把‘微创手术’进行到底”,而是要认识到: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都是治疗方式的一种,它们本身不是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两者各有其最佳适应证。用恰当的方式治疗恰当的疾病,方是恰当的决策方式。一定要做“微创手术”,或认为“微创手术”较开放手术更为高等,都可能提示我们需要去见过、处理过更多、更复杂的病例,以及在处理这些病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教训。见得越多,碰到的问题越多,自然就会更冷静、更客观、更全面、更虚心,重回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初心。在英语语境,“MIS(MinimallyInvasiveSurgery)”,以下简称MIS,是对应开放手术产生。开放手术的操作、步骤、器械更早被系统化。通过一个足够长的切口,利用拉钩协助,再通过无影灯照明,可以获得足够的显露和组织辨识。但是,长的切口会带来术后更明显的术后疼痛,从而影响患者的术后感受和术后恢复。在开放手术逐步完善的同时,利用器械观察深在器官,明确诊断也是医生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镜体的设计、光源和光的传导、气腹的建立和维持设备的逐步完善,医生已经可以观察腹腔、胸腔、膀胱、阴道、咽喉、以及直肠。当时腹腔镜检查的场景是: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经腹壁上的trocar置入已连接好外置光源光纤的腔镜,医生弓着腰,通过接目镜观察腹腔,可以另外再加一个trocar,置入操作钳进行一些简单的活检、摘除、甚至取卵的操作。20多年前我刚入行做膀胱镜的状态就与40年前的腹腔镜医生类似。我的老师区来发主任带着我象虾米一样在两腿之间弓着腰,区主任一只眼睛凑在膀胱镜的接目镜上,看到输尿管口后,就自己扶着镜,把头移开,让我凑上眼去看一下输尿管口。但其实区主任一移身,在大多数时候镜子已经移位,我并没有看到输尿管口。区主任对我很好,为免得区主任长时间为我扶镜,我很认真地看了一会,不管有没有看到,我都说区主任我看到了,区主任就很高兴。这就是当时的状态,如果膀胱过满,灌注液和尿液的混合物就会喷到眼睛、脸上和嘴上。这样学了半年后,我才真正能找到输尿管口。年,医疗工业制造行业发明了内窥镜的摄像显示系统。将摄像头接到内窥镜接目镜上,并将接物镜看到的图像信号传输到主机,主机处理后再传输到显示屏上。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它意味着,腹腔镜外科医生“从此站起来了”。因为有了助手扶镜,腹腔镜外科医生不需要再象虾米一样趴在镜子上,而是直起腰看屏幕,双手也被解放,可以用来做出复杂、精细、精确的操作。这与百万年前猿猴进化到双脚直立行走从而变成人时具有同样的意义。摄像显示系统的使用也使主刀、助手、学员及手术室内的工作人员都能看到同样的图像,这与开放手术时代绝然不同。因为大家看着同一幅图像,术中讨论和学习也变得容易,图像还可以录制、储存、播放、复制、剪辑,成为全社会都能触及的知识财富,外科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开放手术时深在部位的解剖和操作不仅助手不可见,术者也不可见,很多时候依赖的是术者的触觉判断和手指操作,因而是个触觉手术。时到今日,开放手术的教学、资料获得和存留都还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新的时代需要一个新的名字与传统进行切割,这样就诞生了“MIS,MinimallyInvasiveSurgery”这个词。这个词传入中国,被译成了“微创手术”,我自己也在这个词的影响下成长。以我当时的理解,“微创手术”就是腹腔镜手术,就是“微创伤手术”。那么,对英语语境里“MIS”的意象与对汉语语境里“微创手术”的意象是否相同?所谓“意象”,是指某个词汇在人们脑海中产生的形象和/或感受。比如“金色”这个词汇,在人的脑海中会展现一种颜色,还会在脑海中产生“高贵、豪华、奢华”的一系列联想。苹果iphone的早期在白色和黑色配色基础上加上的第一个颜色就是金色。我没有查到“MIS,MinimallyInvasiveSurgery”第一次在文章的出处,但在互联网上找到以下一部分资料:资料1: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