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尿瘘诊断
尿瘘鉴别
尿瘘饮食
尿瘘预后
尿瘘检查
尿瘘病因

党史上的化隆一生献给化隆卫生事业的好

余云娥,女,汉族,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原籍浙江宁波,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一家个体小手工业家庭。年毕业于上海市中德高级助产学校,当年参加工作来到青海省化隆县,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化隆县助产士、妇幼保健站站长、防疫站站长、计生办副主任等职。先后当选青海省政协第四届委员、化隆县第五次妇代会代表、中共化隆县第六次大会代表等。

余云娥自幼生活在一个充满温馨的小手工业家庭,父亲靠精湛的机修手艺,养活全家十多口人。余云娥是兄妹九人中的老二,她既聪明活泼,又孝顺乖巧,特别受到父母及诸兄妹的万般钟爱。但她的父母坚守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教育十分严格,虽然视她如掌上明珠,却从不娇生惯养或无原则地一意溺爱,他们按照传统的家庭美德和优良教养训导和熏陶每一个子女,使他(她)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行操守。因而,余云娥自幼就具有了一种善良、正直、博爱而又谦虚、真诚、热情的品德,她的这种品德决定了她在以后漫长的数十年革命生涯中,扎根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不计名利、不避风雨、为党为国、为广大各族人民默默地奉献,以至于她走完最后的人生历程。

余云娥在家庭中是全家人心目中的骄子,在学校又是师生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尤其是自上海解放以来,她在党的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提高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在那个时候,她的青春焕发出多彩多姿的闪光。她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和学校以外的各项活动,特别是宣传抗美援朝、支援边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等方面的活动,她都踊跃参加,并发动周围更多的同学投身于热火朝天的革命活动中去,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情赞誉和大力支持。

年,她以优异成绩毕业,学校准备留她在母校任教,家中父母也希望她在身边工作。但余云娥此时已怀着一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正在寻找机会,准备到祖国最需要她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年3月,上海市党团组织向全市知识青年发出参加革命工作支援边疆的号召,她毫不犹豫地争先报了名,家中父母舍不得她远走边疆,同学好友也纷纷劝她改变主意,但她仍坚决不改变初衷,经过几天的准备后依然告别亲人和同学朋友,同一群也和她有同样抱负的新伙伴登上了开往大西北的列车,她们是新中国建立之后上海市首批支援边疆的知识女青年。

然而,随着西奔列车越往西行进,越展现出一派派荒凉破败的自然景象,也越感受到高原初春刻骨寒风无情的侵袭,这对这些自幼生活在大上海繁华都市里的少女们来说,是何等之残酷、何等的无情!有的同伴开始嘤嘤暗泣,有些开始拍手顿化隆县优秀党员先进事迹选编38余云娥足,还有的开始考虑怎样返回上海。但余云娥却依然信心百倍,不为所动。到达青海省后,她仍要求上级直接将她分配到最艰苦的边远山区工作,于是她来到了化隆县,被医院妇产科任助产士。

化隆自古缺医少药,多靠几个土中医行医治病,另外就靠土方或迷信,而新生儿的接生,更是按照传统的老办法,靠“老娘婆”接生,经常发生小儿四六风(破伤风)、产妇产褥热等,婴儿成活率低或因接生而致残致病、妇女致残致病或死亡现象不断。解放初,中央防疫第七大队和青海省卫生处妇婴工作队曾先后培训了一百多名新法接生员,并全面推广新法接生技术。但由于这些接受培训的接生员多为少文化或无文化的农村妇女,技术不熟练,且人手不足,面对全县城乡众多人口,再加上人们固有的传统生育观念,新法接生普及十分缓慢。小儿破伤风、产妇产褥热等继续产生,直接影响着化隆的人口素质。

医院,是于年刚刚接受外国传教士在福音堂医院而组建医院,最初只有医务人员三人,到年也只有七八个人员,技术、设备远远不够,仅就新法接生一项,也倍感艰难。在这种背景下,余云医院妇产科任助产士,她是化隆县第一位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具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助产医生,因而,她一到任,就很快投入到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中去,这时她还是刚满20岁的花季少女,是刚走出校门还没有经过风雨洗礼的繁华都市的姣姣学生,有多少令她想象不到的困难摆在面前!但她心有所系、万难无阻,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习惯不同和生活质量的巨大差距,一边没日没夜地接生,一边热心地培训当地新法接生员,还经常接受城乡群众的邀请出诊接生。

冬夏不分、风雨无阻,背着药箱,或步行、或骑毛驴,急行在化隆县的山山沟沟之间,虽然语言不同,吃住不习惯,但她咬着牙,走到哪里就与当地群众吃住在哪里,接生在哪里,并手把手向群众传授新法接生法。不到一年时间,她的声望在化隆各族人民中不断提高,她一年亲手接生不下百名婴儿,都是母子平安、合家欢乐,人们也越来越信任她、爱戴她。虽然生活条件极差,不能用丰盛的食物招待她,但群众对她的那种质朴、真诚、热情的态度使她倍感亲切、倍感激励,使她与群众间的感情日益贴近,她也逐渐融合于广大各族人民中间。

正是由于她以一种真诚博爱的感情对待化隆县各民族人民中的每一个产妇婴儿,以一种忘我奉献精神为党的卫生事业勤奋工作,受到上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和爱戴,年被提升为化隆县妇幼保健站站长,医院妇产科工作。她的担子重了、责任重了、工作量也加大了几倍,但她并没有退却,反而更加勤奋地、每日没夜地工作,她不但要在保健站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医院主管和亲手操作并指导接生工作,而且还经常伙同有关部门的同志下乡,进行调查研究,宣传妇幼卫生知识,她还随身携带出诊箱,哪里遇到临产孕妇,她就在哪里接生。只要哪里有产妇需要请她去助产,她就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白昼黑夜、城镇乡村,她都有求必应、有请必到。

随着化隆县卫生事业的逐步发展,余云娥同志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医院妇产科工作,而把精力全放在全县的妇幼保健工作方面,她先后担任县妇幼保健站站长兼卫生防疫站站长。除了主持两站站内的日常工作和继续宣传培训新法接生人员和卫生防疫人员外,大量的时间都是下乡调查研究全县的地方病、流行病以及产妇子宫脱垂、尿瘘、直肠瘘、产褥热等常见病,还经常配合青海省卫生厅工作组在各乡镇进行普查、调研、诊治工作。并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她多年的努力奋斗,亲自组建起了化隆县妇幼卫生保健网络,从根本上改变了化隆县妇幼保健的旧面貌。此时她还正处于青春年华阶段,但她的精湛医技,博爱精神,崇高思想品德,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谁都知道化隆县有位“余站长”,化隆县的每个乡、每个村都有她亲手接生的婴儿,都有她亲手医治过的产妇。就这样,她在化隆这块土地上东奔西走、四季忙碌,从未叫过苦和累,从没见她歇下身来享受自己的生活。

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她在化隆县默默奉献,从花季少女慢慢成熟、慢慢变老,她的黑发一根根变白,她接生的婴儿一年年累计,现在已何止成千上万?今天,年龄在50岁到30岁左右的许多人中,有不少人都会为自己是“余站长”接生的,并以由她接生而感幸运,余云娥同志对化隆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人们对她的赞誉,就是对她一生的最好评价。年,余云娥同志任化隆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副主任兼妇幼保健站站长,她仍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默默奉献。直到年调往海东地区妇幼保健站工作,医院妇产科工作,医院工作,年退休。

余云娥同志一生光明磊落,对同志、对下级真诚热情,对病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她从不接受病人家属的请客送礼,她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公私分明,一生只知奉献,不求回报,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她教育后代坚守传统的中华美德,几个子女都勤奋好学、真诚热情、敬老爱幼、奉公守法、工作认真。余云娥晚年患心脏病,经多方医治无效,于年5月2日不幸逝世,享年73岁。

监制:韩伟军编辑:甘小青来源: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史研究室

投稿邮箱:hlxtxy

.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ouass.com/nlyh/906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