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随着肥胖人群逐年增多以及高频电刀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比较常见。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及早发现和科学的处理,能进一步预防伤口裂开等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暂无规范统一的诊断标准,但通常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①多发生在术后第3-7天大部分病人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
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蟓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④渗出液围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
2脂肪液化的类型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主要产生于皮下脂肪肥厚的部位,以腹部尤其是下腹部居多,其次为上腹部斜切口及腰部斜切口,切口脂肪液化可分为以下类型。
过敏型术后1-3天少许渗出液从切口创面渗出沿切口及缝合线针眼刺激皮肤致切口周围发红,稍肿胀,无波动感,触压皮肤时疼痛加重,但无明显渗出液。
渗出型术后3-5天,手术切口渗出处皮肤稍苍白,皮肤未对拢,有液体渗出,呈淡白色液体,敷料湿,所湿之处皮肤苍白色,挤压切口周围组织时有明显液化溢出。皮下脂肪液化较早,且位置较浅,或脂肪液化较多且肌层缝合较紧时易发生此类型。此外患者低蛋白血症也易发生此类型。
积液型术后5-7天,切口表面对合较好,无明显肿胀,稍压痛,体温低热,血液白细胞总数术后逐渐下降,但中性增高。换药时可从切口处溢出暗红色液体,剪开切口缝线时见脂肪底层积液多,有腔隙,积液无明显异味,培养无细菌生长。
3脂肪液化的原因肥胖肥胖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成人皮下脂肪属于黄色脂肪组织,凡皮下脂肪超过25cm以上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几率就会明显增加。脂肪过厚、血运差,渗出多,愈合力低是产生脂肪液化的原因。而肥胖使皮下脂肪厚度增加,增加了手术难度,再加上术中对脂肪组织的损伤,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无菌性坏死,产生渗液,影响伤口愈合。
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直接导致切口渗出液增多,渗出液浸化脂肪颗粒,脂肪颗粒分解液化;
切口皮肤缝合适宜时,部分液体能从切口渗出,如果切口皮肤缝合过繁过密时,则易形成积液。
电刀使用不当在肥胖患者手术时电刀上应注意额定负载及交频电压峰值的选择,但在术中主刀往往选择电刀额定负载高、电凝选择交频电压峰值高的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浅表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受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作用栓塞,使本身血运就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障碍,造成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致使切口未脱落的脂肪颗粒水肿,破裂融化,脂肪液化。
切口处置不妥患者使用电刀后的手术切口,未能及时冲洗或冲洗不够;
对切口内脂肪散落及部分碳化脂肪未及时清除,切口冲洗后液体未擦干净;
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在挤压、钳夹机械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及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细胞自溶或破裂,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缝合脂肪层间隙大留有腔隙,渗液不能通过缝线问隙而出积聚于皮下形成浆液肿,使切口局部肿胀,局部血循环功能障碍、炎症介质作用等原因,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脂肪层切口皮肤缝合针距过密、偏紧,切口内渗液不容易从切口内流出。
其他因素术后咳嗽、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未及时处理;
缝线线结异物排斥反应;
腹胀或腹内压力较大;
明显的体质量减轻、营养不良、代谢平衡失调不能纠正;
老年、女性和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准备工作不彻底都可能造成切口脂肪液化。
4脂肪液化的预防①对糖尿病患者及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先治疗原发病,控制后再行手术及术后加强控制;
②在对肥胖病人使用电刀时,应将电刀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及对脂肪组织出血点盲目电凝止血,以免造成大量的脂肪细胞破坏;
③使用切刀的切口一定要反复冲洗、擦拭;
④缝合皮下组织前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干净,减少术后坏死组织量;
⑤缝合皮下组织时一定要与肌层或白线相贴,不留死腔,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则针距不宜过密,每针之间以不能容纳小指为度,以利术后脂肪液化时便于挤出;
⑥钳夹、打结动作应轻柔;
⑦若脂肪组织过厚,结合病人手术情况,可于皮下深层、前鞘前面置管持续负压吸引,24-48h后拨除;
⑧术后早期换药时注意观察切口,可从切口至上而下以适当压力挤压切口,一方面可将渗液挤出,避免脂肪液化的发生,另一面可尽早发现脂肪液化,有利于早期处理;
⑨术后可用红外线灯或TDP进行照射,乙醇湿敷,更换敷料应稍勤,以帮助渗液较快吸收,使伤口始终保持干燥,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形成;
⑩咳嗽、咳痰等可使腹压内增加,腹部切口张力增大,不利于伤口愈合。老年人大手术后常规给予止咳、化痰治疗,腹带加压包扎伤口等综合处置。
5脂肪液化的处理过敏型的处置换药时发现切口红肿,压痛无液化溢出时,为过敏型。去掉切口上的沙布,用理疗灯在距切口上方约20-30cm的地方进行磁疗,每次30-40分钟,每天3次,连续3-5天,每次照烤后用碘伏棉签擦拭切口消毒,尽量不用碘酒和酒精。每次照烤后观察切口颜色变化,如果红肿范围缩小,压痛减轻,切口干燥,提示有效果。使用TDP辐射切口,可以促进毛细血管增生,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加快,巨噬细胞系统能力增强,加速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改善脂肪组织血供和液化脂肪及渗液的吸收,有利于切口愈合。
渗出型的处置对渗出型液化切口首先对切口渗出处进行探查,用探针试探深度,若渗液少,浅表液化,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除相近切口缝线1-2针,内置少许盐水纱条或呋哺西林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即可使切口顺利愈合。如果渗液较多拆除局部缝线1-2针,在严格消毒下先将空腔内液体尽量挤压干净,然后用胰岛素2-3U(1.0m)加人50%葡萄糖20ml中,取该液15m冲洗残腔,余5ml向切口皮下组织两侧浸润或点注,再将冲洗液挤净,以消毒蝶形胶布尽可能拉拢切口,固定,以便关闭死腔。术后5-7天发现切口有渗出液者,严格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清除液化坏死组织,然后采用如上治疗。
积液型的处理对切口进行消毒,操作者戴手套,剪除渗出液切口缝合线2-3针,食指进入切口内探查,将积液吸出,针对腔隙大小确定切口缝合线拆除的多少,使腔隙与切口皮肤对应。用双氧水冲洗后用盐水反复冲洗,擦拭干净后拆除切口可见缝合线。第一天用庆大霉素8-16万U滴入切口内,用优锁尔沙布疏松填人切口内。第二天换药时再次探查腔隙时依次用双氧水、盐水冲洗,切口滴入庆大霉素8万U、-mg、优锁尔纱条换药。至切口创及腔隙有新鲜肉芽组织时,给予Ⅱ期减张缝合。可用高渗葡萄糖配伍胰岛素联合红外线治疗。同时,发现患者有积液型脂防液化时,应及时更换抗生素、补充能量等综合处置。
其他药物治疗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的应用
VitB1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密切关系,切口愈合和支持失血的耐受都有影响,VitB12有促进人体代谢和营养血管神经的功能,两者直接或者间接促进创口的愈合。同时临床观察局部有粘和作用,切口愈合快。用法是直接将两种药物洒在切口上,加压包扎。
②α-糜蛋白酶的应用
α-糜蛋白酶属于蛋白分解酶类,可减少局部分泌和水肿,清洁净化创面,有助于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切口愈合。用法是以0.5mg/ml糜蛋白酶生理盐水溶液将纱布条浸填塞于切口内,包扎切口,每天换药1次。注意,此种药物分解快,应现配现用。
③大黄与玄明粉外敷
术后第2天用大黄g、玄明粉g碾碎后加适量95%酒精拌均拌至药粉全部湿透,但又无酒精滴出为宜,用双层纱布包好,外敷在盖有2块消毒纱布的切口上,每天敷2-4h,连敷2-3天。伤口干燥,无红肿可不敷,如伤口有红肿仍可敷,直到红肿消退。
END参考资料:《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置》童新善,林玲,林灵
责任编辑
Zeli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