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字
图片:82张
预计需要阅读时间:约50分钟
美国泌尿外科协会年会(AUA)于5月3-6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AUA是全球泌尿外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学术组织之一,本届年会共有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名领域内医生和研究者参会。此次盛会重点讨论当前临床热点问题,包括前列腺癌、膀胱癌和肾癌的诊断和治疗,同时还包含丰富的基础研究内容。我们将在这几天与大家分享一线最新的学科进展。
我科风采
我科医师风采
南京大医院泌尿外科团队一行8人在郭宏骞教授的委派下参加本次AUA,并带去了临床、基础最新研究成果12项。
▲我科医师合照
▲汇报内容汇总
Part1
会议第一天下午的分会场PodiumSession17(前列腺癌分期专场Ⅱ),我科张青博士代表高杰博士发言,向与会各国专家汇报我们团队在磁共振用于前列腺癌风险分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汇报引起热烈讨论和广泛影响,各位专家表示该研究是非常有意思的工作,值得不断研究。
前列腺多参数磁共振目前广泛用于诊断前列腺癌及指导前列腺靶向穿刺,不同序列的参数特征对前列腺癌的病理学特征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通过对比mpMRI主要序列DWI(ADC)的影像学参数和全器官病理切片的病理学参数(Gleason评分,细胞学参数,如核占比、核质比),我们发现:ADC参数和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同时,ADC参数和细胞学参数如核占比、核质比呈明显的负相关。这些结果提示mpMRI的ADC参数可以用于前列腺癌恶性程度的评估,从而指导穿刺术前主要病灶的选择、主要区域的穿刺以及局灶治疗病灶的选择。
医院在国内较早开展规范化的前列腺多参数磁共振扫描,采用国际公认的PI-RADSv2指南进行序列设置、图像质控和专业化、标准化磁共振诊断报告,更准确、更早期诊断前列腺癌。进一步,我科采用磁共振图像与超声图像影像精准融合、实现图像引导下靶向穿刺,明确前列腺癌病理诊断。此外,医院泌尿外科采用机器人辅助后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最大程度保留性神经及尿控功能,并对根治标本采用全前列腺器官病理切片模式,更准确评估肿瘤分级、切缘情况,精确指导术后治疗。同时,全前列腺器官切片的病理信息可用于反馈磁共振等相关影像学检查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率。
Part2我科的陈梦霞博士汇报了PSMAPET/CT联合mpMRI用于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sPCa)检出的研究。csPCa的早期检测对于减少不必要穿刺、提高穿刺阳性率具有重要意义。尽管mpMRI可以实现上述目的,它仍然会漏检部分小体积、低Gleason评分的csPCa。通过比较54例患者术后病理与术前磁共振与PET/CT表现:mpMRI与PSMAPET/CT联合可以提高csPCa的检出,且对于磁共振PI-RADS3分的患者有显著的改善。这对于进一步提高csPCa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泌尿外科自医院核医学科王峰教授团队合作,将PSMAPET/CT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已累计达余例,肾癌转移灶检出超例,除了国际较为广泛应用的生化转移灶复发检出外,我们还开展了利用PSMAPET/CT寻找前列腺癌原发病灶检出、精确T分期、高危患者淋巴结转移灶的检出以及侵袭性特殊病理类型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得到国际专家的认可,为前列腺癌的精确检出、准确评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Part3
5月3号下午,医院赵晓智医生在肾癌基础和病理研究会场分享了医院使用大切片技术在肾肿瘤病理诊断中初步探索的工作。保留肾单位手术已经成为局限性肾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保留肾单位手术包括标准肾部分切除术、保留极薄肾实质的剜切技术以及沿肾脏肿瘤包膜外切除的剜除技术。AUA指南和EAU指南均指出,只要能保证切缘阴性,对安全边界没有具体的要求。虽然大量回顾性研究证实肾肿瘤剜除术肿瘤控制的安全性以及一项前瞻性研究证实剜除标本切缘的安全性,但剜除术始终未被主流所接受。肾部分切除术报道切缘阳性发生率大约在6%左右,而据报道以及我们中心的数据切缘阳性率远小于6%。为了证实肾肿瘤剜除术的切缘阳性率不高于肾部分切除术,我中心从年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主要研究终点就是两组患者的切缘阳性率。
通常情况下病理科医生评判切缘阳性率采用多点取材的方式,但是该方式的缺点在于可能低估了切缘阳性率,这也造成了文献中对切缘阳性率报道差异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前列腺大切片技术中汲取灵感,将肾脏肿瘤固定后连续切片,行HE染色并将所有切片信息电子化,两名外科医生评判是否存在切缘被肿瘤侵犯。
本次AUA会议上报道了我肾肿瘤大切片的初步结果,从年5月至年10月,共59名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或者肾肿瘤剜除的标本纳入研究,所有标本采用肾皮质侧染色和脂肪侧染色,固定后垂直肿瘤最长轴连续切片,切片厚度3mm,制备成蜡块后行HE染色,并将所有的玻片数字化。研究显示整体切片能清楚的反应肿瘤包膜及包膜外侵犯,59例患者中7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未见切缘阳性,52例患者见一例切缘阳性,病理提示肾嗜酸细胞肿瘤。初步研究结果证实了肾肿瘤大切片技术的可行性,能为肾肿瘤切缘的判定提供更科学的更严格的证据。
Part4
我科陆群医生代刘宁博士汇报了关于XP11.2异位型肾癌的临床肿瘤学特点的多中心研究。Xp11.2异位型肾癌是年WHO肾肿瘤分类中的一种,具有不同于其他肾癌亚型的特点。由于该病仅占所有肾癌的0.5%-5%,目前缺少关于该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我们通过联合南京的其他4家医院,开展了关于Xp11.2异位型肾癌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研究共搜集到7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免疫组化和TFE3分离探针确诊。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及预后资料,我们发现Xp11.2异位型肾癌好发于青年女性,72例患者的中位患病年龄为29岁,女性患者占56.9%。术后AJCC分期显示III/IV期占33.3%,20例伴淋巴结转移,8例合并有腔静脉癌栓。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显示,AJCC高分期和腔静脉癌栓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研究为更好的认识Xp11.2异位型肾癌提供了帮助。
Part5
张成伟博士代我科燕翔主任和李伟健医生汇报了一项关于3D生物打印方面的研究。如今3D生物打印以其快速、精准、个性化等优点在组织构建中逐渐展现优势。本研究中设计了一种新型同轴多通道生物打印系统以实现空腔组织或器官不同亚层结构的构建。实验证实,将优化的复合水凝胶复合细胞后,可以借助此新型打印系统实现一次性同步区分打印不同亚层结构,在满足不影响细胞活力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管腔结构一定的力学强度,并精准同步打印具有2层(或2层以上)亚层结构的空腔组织。这项研究为体外构建复杂空腔组织或器官提供了新的方法。将血管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尿道细胞(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分别与复合水凝胶混合后,利用本系统打印复层管腔组织,经体外培养发现,细胞活力在80%以上,细胞在水凝胶支架材料上可以充分铺展生长,表达血管内皮细胞(CD31/VE-Cadherin)和血管平滑肌细胞(SMA)等特异标志物。该研究系统有望应用于复杂空腔组织或器官的精准构建,体外血管、肠道、泌尿系统等空腔脏器疾病模型模拟、药物筛选、组织移植替代物等诸多领域。
肾癌部分
技术巅峰后的反思
今年,AUA大会主会场将肾癌专题作为开场内容,并设置了四个主题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汇报和讨论,这多少有些令人惊讶。肾癌治疗在微创技术层面的进展并不多,肾癌合并腔静脉癌栓的治疗在达芬奇平台下也已达到技术巅峰,当人们正在翘首以待下一个技术突破时,关于肾癌治疗的反思潮正悄然来袭,CARMENA研究就是典型的代表,他推动泌尿外科医生去思考,这个手术我是否应该做?
今年,AUA会议主会场的肾癌专题分为四个部分,虽然没有高精尖技术内容,但仍然引起了大家的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