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尿瘘诊断
尿瘘鉴别
尿瘘饮食
尿瘘预后
尿瘘检查
尿瘘病因

营养案例1例肠空气瘘患者分段式肠内营

我院收治1例术后肠瘘合并严重腹腔感染,行切口造瘘、腹腔开放后,出现肠空气瘘的患者,在实施分段式肠内营养期间联合消化液回输,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9岁,曾于年因下肢深静脉血栓放置滤器。年8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腹痛,医院,诊断为“腹膜炎、肠梗阻”,急诊行“坏死段小肠切除术、肠吻合术,并行胃造瘘术,空肠营养管置入术”,术后出现肠瘘给予腹腔开放。年12月转入我院疗养区行营养支持治疗5个月,年4月入我院治疗。

入院查体:腹部平坦,腹腔开放,面积为20cm×6cm,可见部分肠管外露,上腹部可见1根胃造口管,近端小肠有1根肠液引流管,远端肠管有1根肠液回输管,右侧腹有3根腹腔双套管,可见淡黄色液体引流出。

入院时T:36.8℃,P:次/min,BP:90/60mmHg(1mmHg=0.kPa),BMI:16.1kg/m2,NRS评分为5分,DVT评分为4分。生化指标:总蛋白71.7g/L,白蛋白29.7g/L,前白蛋白12mg/dL,血红蛋白g/L。给予抑酸、生长抑素,经胃造瘘管行肠内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

入院第3天行窦道造影示:小肠空气瘘(距屈氏韧带20cm处),升结肠瘘,右下腹脓腔形成。入院第4天开始经胃造瘘管及远端肠液回输管分段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

入院第15天在全麻下行“多处肠外瘘切除吻合,结肠瘘切除,腹腔粘连松解术”。

术后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术后第3天双套管引流出少量鲜红色血液,血红蛋白67g/L,APTT71.3s,血小板计数34×/L,给予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及凝血异常。术后第6天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分析示:pH7.40,氧合指数,PCO.0mmHg,ABE-5.5mmol/L,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

术后第8天,患者肺功能改善,给予脱机拔管,并开始恢复经胃造瘘处肠内营养支持,营养不足部分从PN补充。

术后第10天出血情况好转,血红蛋白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41.3s,血小板计数70×/L。同时加强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术后第10天给予全量肠内营养。全身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生化指标:总蛋白73.4g/L,白蛋白39.1g/L,前白蛋白24mg/dL。术后第31天患者出院,出院时体重增加约1kg。

2、护理

2.1 分段式肠内营养支持护理

2.1.1 分段式肠内营养途径建立及制剂的选择

患者于入院第3天经胃造瘘管注入造影剂,见造影剂自腹腔开放处肠管流出。明确肠瘘远近端后,于近端留置引流管收集肠液,远端置入16F硅胶导尿管行肠内营养及肠液回输。患者消化道的连续性因多发瘘受到严重破坏,实施肠内营养时应充分考虑瘘口位置,尽可能地充分使用有功能的消化道。分别经胃造瘘管及远端回输管输注肠内营养,建立分段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每日能量需求总量参考SCCM/ASPEN指南,将患者的每日目标能量制定为20~25kcal/(kg·d)。选择易吸收的短肽类营养液。采取经肠内营养泵连续输注营养液的方法。由于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泻以及恶心、呕吐、不适等症状,已开启的肠内营养制剂在24h内输注完毕,未用的肠内营养制剂保存于4℃的冰箱内,且时间不能超过24h,使用时应在室温条件下复温30min。

2.1.2 肠内营养输注原则及“六度”管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肠道耐受情况,输注营养液过程中遵循“浓度由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六度”管理即速度、浓度、温度、角度、清洁度、舒适度。肠内营养开始第1天经胃造瘘管及远端回输管输注短肽类营养液(各mL),速度从20~25mL/h开始,耐受后逐渐增加量和速度,先增加量,后增加浓度。入院第5天肠内营养达全量(各mL),速度也逐渐增至40mL/h。术后第7天开始经胃造瘘管输注短肽类营养液(mL),速度为20~25mL/h。术后第8d营养液量增至mL,速度为40mL/h。术后第15天达到目标量水平后增加至1mL,速度为75mL/h。最终过度到全肠内营养。输注过程中用加温器加温至35~37℃。输注期间床头抬高30°~45°,防止发生呕吐、腹胀等并发症。输注前后严格冲洗管路,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输注过程中营养液污染。在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iaolouass.com/nlby/9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