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现藏于舟山市档案馆的证书图片(见图),说明在60多年前,舟山的民间催产婆也是需要持证上岗的。
▕17岁的大姑娘当上催产婆
证书的持有人刘奶奶如今已是八旬高龄,依然健在。如今,她可说是岛城硕果仅存的民间催产婆之一。
“催产婆”只是一个职业统称。其实,从事这个职业的,并不见得都是老婆婆,也不限定年龄。只是这个职业中,大多是有经验的妇人,因此才会以“婆”来称呼。
而在解放之初,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结构也发生了巨变。刘奶奶成为第一批持证上岗的民间催产婆,是在年。当时,她还是个年仅17岁的大姑娘。
据档案记载,解放前,舟山境内有催产婆人,催产婆用未经消毒的剪刀、碗片等断脐,婴儿破伤风、产妇大出血,产褥期感染及尿瘘屡见,新生儿死亡率50%。
解放后,新式接生法逐步普及,~年,舟山举办培训班20余次,培训接生员余人。讲述人刘奶奶就是嵊泗县新式接生法培训班的第一批学员。
▕那个年代,生小孩子风险巨大
刘奶奶是嵊泗人,至今仍能清晰回忆起解放前后,海岛妇女生育的艰难和巨大风险。
她说,那个年代海岛医疗条件差,妇女生产全部靠民间催生婆。由于接生法原始,也缺乏良好的消毒设备,六日头婴儿(指生下第六日死亡的婴儿,多死于破伤风)很多,大人死亡也有。
当时,嵊泗青沙至金平小平磊的路上有一个坑,埋的都是死婴,也有一些死婴直接被扔到了塘湾头。一些死婴被野狗叼去,坑里只剩下破衣烂衫,其状惨不忍睹。
年,政府决定改变这种落后的海岛生育方式,在嵊泗举办了第一期新式接生法培训班,刘奶奶就是其中一员。
▕民间催产婆第一次有了证书
培训由两位医生负责。刘奶奶记得那是一对夫妻,男的姓胡,女的姓赵。他们后来一直在嵊泗洋山工作至退休。
刘奶奶说,胡医生主要负责讲授男女生理结构,妇女的生理常识。赵医生负责讲授如何接生,接生的程序和医疗措施。上课地点在金平的费家,用了半个月时间。年11月,她获得了这张证书。
刘奶奶颇为骄傲地说,学了新式接生法后,她接生了3个孩子,现在都还在,还非常健康。她说,新式接生法主要是讲究科学,且注意卫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妇和婴儿得破伤风死亡的概率。
▕关键时刻,她守护了新生命
几年之后,妇女医院,刘奶奶也不再给人接生,而是去从事其他工作,但她所学的接生技术仍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
有一件事,令刘奶奶记忆深刻。她记得上世纪60年代,某一天,她照常早起,忽听门外有人在喊:“有人生在马路上了,快来救命啊!”她急匆匆地赶过去一看,国营饭店的门口,真的有一名妇女将孩子生在了路上。当时还是石子路,婴儿的身上滚了很多的小石子。
毕竟有过接生经验,刘奶奶请人将产妇围在中间,急急地回家拿了条席子,轻轻地将婴儿推入席子上,另一只手捧着脐带,将胎包绕在手掌上。与其他人一起亦步亦趋地医院,使母子皆平安。
来源:舟山晚报
作者:俞浙前;朱红英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