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空细胞
较正常细胞大,胞质空泡状,细胞边缘常残存带状胞质。核增大居中,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深,可见双核或多核。
表皮浅层凹空细胞的出现有助于尖锐湿疣的诊断。
女性朋友感染HPV低危黏膜型病毒后,由于感染部位在宫颈,往往难以被察觉。医院做宫颈TCT等检查的时候,会发现一些病变,诸如:宫颈挖空细胞、宫颈空泡化细胞或宫颈凹空细胞等。
挖空细胞、空泡细胞、凹空细胞:其实指的是同一种病变,是人体感染HPV病毒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组织损害,临床上常见于尖锐湿疣。因此,发现宫颈挖空细胞即诊断HPV感染,属于湿疣病变。
挖空细胞也叫空泡细胞、凹空细胞(koilocyte)
是由鳞状细胞的“底层细胞”(幼稚细胞或储备细胞)在受到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所致的损害后,加速受损细胞的成熟化而形成的表层鳞状细胞:
其受损主要为非典型增生、非典型角化和挖空细胞,是细胞学诊断低度病变(CIN2或轻度非典型增生)的重要指标。常见于尖锐湿疣。
简而言之,挖空细胞即性病尖锐湿疣,该病多因不洁性接触感染HPV病毒所致,是皮肤性病的一种,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八大性病之一。危害较大、传染性强,需要及早进行诊治,避免病情严重。
、
凹空细胞的变化延伸到平坦的表层上皮细胞,基底样细胞占上皮层的1/3。
图16-13尖锐湿疣
左上为凹空细胞,左下为HPV外壳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
真皮层可见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扩张,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图16-13)。
图16-14尖锐湿疣HPVD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检测HPV抗原,用原位杂交、PCR和原位PCR技术可检测HPVDNA(图16-14),有助于诊断。
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是由HPV(主要是HPV6型和11型)引起的STD。最常发生于20~40岁年龄组。
好发于潮湿温暖的黏膜和皮肤交界的部位。
男性常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系带、尿道口或肛门附近。
女性多见于阴蒂、阴唇、会阴部及肛周。亦可发生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腋窝等。尖锐湿疣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也可以通过非性接触的间接感染而致病。
本病潜伏期通常为3个月。
初起为小而尖的突起,逐渐扩大。淡红或暗红,质软,表面凹凸不平,呈疣状颗粒。有时较大呈菜花状生长。
镜检:表皮角质层轻度增厚,几乎全为角化不全细胞,棘层肥厚,有乳头状瘤样增生,表皮钉突增粗延长,偶见核分裂。表皮浅层凹空细胞出现有助于诊断。凹空细胞较正常细胞大,胞质空泡状,细胞边缘常残存带状胞质。核增大居中,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深,可见双核或多核。
专升本精彩图片欣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